我們好奇創作,同時創造驚奇。
我們是來自桃園的兄妹檔,熱愛寫作、發明、創客、程式 設計、商業設計等有關創意的領域,也喜歡研究哲學、自然 與科學。
運用3D列印與新技術翻新樂園
結合雷射切割、3D列印、建築繪圖
將以初心與108課綱的方向探討與解說何為創客
將教導讀者設計史與藝術史 如:包浩斯精神
深入探討科學原理 如:力學及圓周運動
張鈞祺 Chunchi Chang|17歲

張鈞祺自序-如何在茫茫腦海中找尋創意
創作有很多種方法,同樣的想法,換一個工具,就可以從動畫變成歌曲, 因此無論是小說創作、電影拍攝、產品發明或是遊戲設計,都離不開一個 想法,而一個優秀的想法始於一個特殊的創意,所以如何在茫茫腦海中找 尋出一個嶄新的創意,將是接下來會深入探討的問題。
一個的如何發明新產品的發明家,一定也知道如何拍攝一部有意義的電影 ,因此在找到一個創意後,最先要想的是,這個想法適合用什麼來創作, 而不是執著於某一種創造方法,反過來說在思考發明idea的時候,也要時常重新評估這個想法適不適合發明,還是寫成小說會更好,當然也有很多創意同時適用於多個領域,外國就有一個小說家,將自己的創意,變成了 一個發明,而不是他平常擅長的一本小說。
初次發明,我們通常建議,從自己日常生活碰到的問題開始著手,因為日常生活中自己碰到的問題,一定比他人身上的問題清楚,當然也最知道如何解決,同時這個發明一做出來馬上就會實際用到,往後的每次使用都是 一場測試,發現問題即刻可以改進,不久後這個發明將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,你的思想也會更加稠密,經過幾次練習,解決自身問題將變的駕輕就熟 ,久而久之開始可以改善其他人的問題,進而蛻變為發明大師。
在做一個發明時,除了注重他的實用性外,最好同時要注意一下美觀,一個發明要有了美觀才能成為產品,如果一個產品只有功能沒有美觀的話,就好像一個人很有內涵卻衣衫襤褸一樣,這樣是不會有人想買這個產品的,相反的如果一個發明空有外表卻沒有功能時,也會像人空有外表一樣, 我想人和發明一樣需要內外兼顧,才能更加完美,因此時常充實自己是很重要的。
一個人在學了很多基本能力和工具後,如果願意思考,自然而然會得出 一些想法;反過來說,一個人有了想法後,如果開始思考如何實踐,也會想學習實踐想法的基本能力和工具,我想,這是不同路徑的學習,只是困難點會出現在不同的地方,而本書將會提供兩者都適用的意見。
張又懿 Yuyi Chang|14歲

張又懿自序-如何成為一個創作者
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正經歷著「第三次工業革命」,開源、數位、網際網路接踵而來,積體電路、半導體、程式軟體急速發展,人人都能運用這些工具,創作再也不是某些人的特權。
創作的形式也開始越來越多,不只有文字、繪圖,數位為這個世界創造更多可能性;我在十二歲之前都是一個十足的文科生,喜歡寫作、畫畫與影像,十一歲時開始接案設計了封面、證書、名牌、名片,以及剪輯廣告片。
十二歲時次偶然的機會下,跟隨哥哥參與了曹齊平老師的課程,無意中發掘了科學及科技方面的興趣,並在十三歲時因為程式成績優異而加入「全民科學平台」的編輯團隊。
我開始了「垮領域」的學習及工作之後,我運用設計、科技、文學的素養,與哥哥合作創立了以創新和好奇為導向的品牌「創懿造祺」。
我們旗下的一款教具「祺懿樂園」以設計思考及包浩斯精神的角度,帶領讀者如何進行「創造」。
創造的形式有很多,文字、木材或雕塑;由於接觸的媒材多,周遭的朋友對我總有各種不同的稱呼,我寫小說時,就稱呼為我作者;做設計時,喊我設計師;我想能容納我所有身分的就是創造者這個詞。
因為接觸的媒材多樣,我發覺自己熱愛的是創作本身,而不是單方面的文字或寫程式。如果我想表現自由,我可以做一個雕塑或寫一部小說;如果我對這世界獨居老人的議題進行反思,我能發明一個獨居老人陪伴裝置,也能用一幅畫表達孤單。
由此可知,在創造領域裡最重要的其實是剛開始的強烈反思或感想,然而這種反思或感想則需要隨時隨地的觀察與體驗,並不斷思考,從現在開始,學會觀察吧!這就是成為創造者的第一步!